中元节的七大习俗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元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习俗1一、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为什么要烧包袱
烧包袱是一种敬祖的习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门大开的日子给先亡宗亲送冥资,以备阴间过活。送的方式,就像阳间给亲朋好友寄信一样,先将冥资(即钱纸)折叠好,再用白纸包上(白纸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写“信封”(各地写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辈分,称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远”。尊称都是男右女左。自称亦自然随着改变,相对应的分别是:子、孙、曾孙、高孙。袱皮背面的交合处应写上一个**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随意拆看。除此之外,还得卷上一卷钱纸,用白纸包好,写上“挑夫专用”。“挑夫”即阴间的“邮递员”,如果没有挑夫,冥钱是无法送到的。
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写起来就简单多了。焚化地点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寺庙,还有的在坟前。日期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两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满一年的,则在七月十四日。时间一般选在下午四点以后。
二、中元节习俗:中元节要上什么颜色的香
中元节不但要上香,上香还很有讲究。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红色**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黄色**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青色**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虑要上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上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三、中元节禁忌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中元节习俗21.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4.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5.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6.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7.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
8.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9.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中元节习俗3一、潮汕的中元节习俗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二、杭州的中元节习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三、成都的中元节习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几乎家家都有一块用红纸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为人不忘根本。而传统的老成都中元节从农历七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五日。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员会给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选一天作为正日子,全家老小齐聚,举行家祭。重头戏是晚上的祭祖仪式。
老成都民风比较开放包容,家中的女人们也可以帮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烛等,而在我国的其他部分地区,但凡中元祭祖,是绝对不能让女人沾的。首先摆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请先人“入席”。随后,由一家之长点上香烛,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礼,磕头作揖。接下来,也是由一家之长领头向祖先们述事。这时候,家中的长辈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辈谆谆教诲“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们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后开始吃饭。
2、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驾
此外,在老成都还有一项习俗,叫城隍出驾,也是中元节的风俗之一。民间认为阴曹地府的假期结束时,城隍老爷要亲自出驾巡街来收鬼魂归地府了。
旧时成都城隍庙在今成都市金华街中段的北面,占地大约百来亩。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爷出驾时,这里就会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种由人扮演的妖**怪招摇过市。
4、赏孤
除了向祖先烧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还要“赏孤”。这里的“孤”指的是无名英烈,以及客死他乡或无人祭祀的可怜人。赏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边,点上香烛,将袱子分成小垛,摆上几碗饭,几杯水酒,最重要的是准备“刀头”。所谓“刀头”是指猪的肋骨和后腿之间最好的肉。
老成都规模最大的“赏孤”赏钱活动是在东门大桥桥洞外,因当时那里有座无名*。每逢中元节,便有出川抗战的战士家属以及其他市井*民来到此地赏孤,自发地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而原本位于华兴街的忠烈祠,则是**祭奠历代先贤之地,每到中元节就会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
5、放河灯
家祭赏孤结束后,夜也逐渐深沉,老成都的中元节也迎来最后的**——放河灯。放荷灯亦称放河灯,其含意是导引鬼魂进入极乐世界或及早托生转世。荷灯之样式,其上半部皆为彩纸叠成之莲花儿,下半部之载体各异,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并掏空瓤肉,中插点燃之蜡烛,于夜幕初降时放入河湖。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的七大习俗(扩展2)
——中元节的12大习俗
中元节的12大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知多少?一般人只知道中元节要祭祖、烧纸,其实中元节的习俗没那么简单,还有很多讲究,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中元节的12大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1、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禁忌
1、忌说鬼
中元节这天,阴气正盛,所有的冤魂几乎倾巢而出,所以这一天,一定要谨言慎行,切勿大肆谈论鬼怪,会犯忌讳的。
2、忌把玩冥纸
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买纸焚烧,而很多贪耍的小孩,便会拿着冥纸把玩。这可是大忌,冥纸是鬼魂的金钱,不能随便把玩的。
3、玩碟仙
鬼怪之事,不可信其无。更何况现在是鬼节,有些忌讳还是要避开的,更不要随便玩请鬼的游戏。
4、忌下水
中元节这天,是不能在水边玩的。很多河段、池塘,都藏有水鬼。所以这一天,要避开水,免得被水鬼缠上。
5、忌在墓地拍照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墓地、庙宇这些地方是不能拍照的。中元节这天同样的道理,不要随意在墓地拍照留念。
6、忌夜间出行
中元节这天,不要随意的出行。特别是夜间之时,夜间无光,阴气最盛,多有邪气。
7、忌扰他人祭拜
祭拜亡灵,都需要带着诚意。所以不要去打扰他人的祭拜,更不要对着别人的亡灵胡言乱语,指指点点。
8、忌捡路边钱
中元节这天,如果看到路边有钱,请别随便拾捡,因为这些钱很有可能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请勿乱捡。
9、勿直呼姓名
中元节这天,千万不要大声呼喊同伴的姓名,同时也不要穿戴印着自己名字的衣物。鬼是有记忆的,他们也会学人做事。
10、夜前收衣
中元节这天,若是有晾洗的衣物,请在入夜前收回家里。因为夜间阴气正盛,放在外面容易沾染邪气。
11、忌买鞋
中元节这天,应该避免买鞋。因为鞋同“邪”,买鞋也就寓意着买“邪”,会带来不好的运势。
12、忌非议先人
中元节祭祀,亲朋好友或许都会前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讲述一些先辈的事迹,特别是不光荣的事迹,一定要避免。
中元节祈福
中元节这天,民间为了祈福便要请斗灯。斗灯又称元神灯,相应于天上星斗,**各信众的元神,有趋吉避凶的功能。
中元节的七大习俗(扩展3)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快到了,那么你们知道中元节的习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中元节的习俗 1中元节不但要上香,上香还很有讲究。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红色**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黄色**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青色**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虑要上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上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中元节的习俗 2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习俗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七月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中元节的习俗 3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故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故定为下元节。
到后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于是中元节渐渐有了“鬼节”的意味。而在湖南,不同地方过七月半都有不同的习俗,如祭祖、放灯等。
夜幕降临,长沙湘江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点一点的火焰,远远望去就像是渔火。农历七月十三,离“七月半”还有两天,各家各户已经在为去世的亲人烧包祭祀了。在湖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祭祖、看戏、放河灯,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86岁老人亲自包香烛钱纸
86岁的老人储寿生,每年到了这个日子总会操持一番。亲自买香烛钱纸,一一包好,再在包封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数十个包封一写就是整整一下午。储寿生眼不花、手不抖,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庄重且有仪式感的事情。
从储寿生小时候记事起,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家里都要这样过,而且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这个节日。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隆重程度不亚于清明节祭祀。
祭祀祖先是中元节的一大主题,对于老长沙人来说,接先人有新老之分,祭祀程序各有不同。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如先辈死于去年七月半以后,要早一天迎接,称“迎新客”。七月初十开始,接旧死的人,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
接祖要焚香燃炮,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置于堂上,一日三餐盛宴供奉。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即用锡箔制作金、银锭和纸折的冥箱、冥衣等,封包火化,以供列祖列宗冥中受用。
80后妹子祭祖还是很重要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中元节也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节日。80后宁乡妹子赵涵,对祖先的记忆似乎都是在中元节完成的。每年,家族里都会祭祖。今年工作忙,赵涵没能参加,感到特别遗憾。
“虽然我不太懂中元节的含义,但觉得祭祖还是很重要的。”赵涵说,在她小时候,祭祖时家里大人会讲祖先的故事。伴随着当时的环境,纸钱的味道,她觉得既阴森可怕,又很神圣,让人充满敬畏。那时她和家人去空旷的田野,未燃尽的纸钱偶尔被风吹走,老人说,不必惊慌。老人念着先人的名字,小孩子们虔诚地看着火光。
昨天,赵涵发现,走到哪里都有垃圾堆里烧东西的味道,后来才明白是鬼节快到了。对此,她唏嘘不已,城市里空间逼仄,没有合适的地方祭祖,只能在垃圾堆旁边烧纸,却缺少了那种庄严的感觉。
90后小伙一日三餐都加饭菜
90后邵阳人陈伟说,他们那里过中元节一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祭祀了。一日三餐开始加碗筷,凳子,吃饭前都要贡饭(一般盛一小碗饭),这半个月要做很多好菜,寓意家中长辈从阴间回到阳间,跟亲人团聚。
另外,提前一周准备钱纸(有铜钱印的黄色纸),有些人家会买些纸叠成的衣服鞋子,还有的会买纸屋。手巧的就自己买纸叠金元宝,叠几麻袋,越多越好,让去世的长辈能感知到孝心……
这些东西都要用纸封起来,做成四四方方的包,中间要写上晚辈的名字。女子出嫁后,娘家有长辈去世了,就得赶在中元节前三天将这些东西送到娘家。这些准备好的纸钱、金元宝等都在中元节那天晚上找个隐蔽的角落烧掉,边烧边喊名字,然后放鞭炮,寓意送这些先人“回家”。
中元节:与春节并列的传统节日
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中元节是传统的七大节日之一,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并列。它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且与佛教、道教均有关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也称祖宗节,是一个大规模的祭祖节日,其源可上溯至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相传目连为救出置身饿鬼群中的母亲而特设“盂兰盆会”,以供奉十方众僧。
素来“信巫鬼,重*祀”的湘楚民众在这个节日的祭祀活动沿袭不断。民间传说,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阎王开鬼门关之期。阴间鬼魂悉回阳间享受祭祀,俗语云:“七月半,鬼乱窜。”故湘俗多于此期间接祖先回家享受祭祀。
中元节的习俗 4中元节即鬼节,这一天的讲究有:
1、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2、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那个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捡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5、不可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6、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7、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那个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8、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9、不要晚上晾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10、不要把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中元节的习俗 5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人),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中元节期间,老**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与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传统三大鬼节。
中元节由来: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中元节的习俗 6中元节的习俗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广东省中元节习俗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中元节习俗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中元节习俗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节习俗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中元节习俗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中元节习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中元节习俗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中元节习俗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中元节习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中元节习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节习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中元节习俗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中元节的习俗 71、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2、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3、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5、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中元节的习俗 8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之门,也是**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习俗 9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之门,已故祖先可以回家与家人团圆,因此中元节也被叫做鬼节。
中元节的习俗
1、祭祖
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2、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一些地方有中元节要做普度的习俗,就是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该活动较为隆重。
3、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
中元节的习俗 10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
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
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中元节的习俗 11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为什么七月十四过中元节呢?据说,明朝时,吴三桂准备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岭以南地区,当地老百姓为了不影响祭祀祖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前祭祀。后来,五岭以南的湖南南方、广西、广东等地遵照自己不同习惯,各地过节的时间也就传承了下来。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中元节的习俗 12中元节的起源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一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广西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又称壮族“团聚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本是汉族的祭祖节日,后来与****文化融合,包括壮族在内的一些****也在这一天祭祖。
在广西,中元节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又叫“七月半”“七月节”。传说,以前广西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末年,南方战乱,广西老百姓正准备过中元节,听闻元军大举进攻岭南,为避战乱,只好提前一天过节了。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
在广西,中元节是个重大节日。这一天,很多单位都会“人性化”地提前几个小时下班,让员工回家过节。在包括南宁在内的许多地方的壮家,中元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无论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会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忙于筹办给祖宗祭拜的活动。
中元节的过法因地而异,最具普遍性的是: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因此,有的民俗学家将壮族“中元节”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
中元节的习俗 13鬼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米等。
中元节的习俗 14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都烧纸祭奠先人。天河区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举行“摆中元”活动,该活动已有***历史,所谓“摆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保留这种习俗的宗族。
“摆中元”从农历十五摆到十九
与民间的“七月半”、“鬼节”或者佛教的“盂兰盆节”时间相同,都是农历七月十五,但是中元节来源于道教,道教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中元为地官,下元为水官,中元节对掌管着天气、收成和旱涝的地官进行供奉。
在车陂村,有专门的拜地官仪式,村中四五十岁的妇女集中在一起拜地官,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虽然进入农历七月以后,广州城内四处可见烧祭品祭祖的现象。但都没有车陂村这么正式隆重,昨日,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供桌上摆**各种工艺品、彩色龙船、绣珠灯笼……按惯例,摆中元要从农历十五摆到农历十九,中餐晚餐都有大盆斋菜,只要捐三五元香油钱就可以享用了。
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摆中元”没有牛郎织女,也没有七娘梳妆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装,分别是天官(赐福)的、地官(消灾)的、水官(解厄)的,三件衣服会在祭台后上方高高挂起,最后才烧掉祭神。而且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中元是男女为主。
目前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还保留着这种习俗的宗族,七夕和中元只相隔一周时间,一般来说摆七夕就不摆中元,摆中元就不摆七夕,所以珠村不摆中元,车陂不摆七夕。而北方过中元节的风俗则简单些,主要是烧香等,像摆中元这样的习俗也找不到了。
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在家老老实实不出门,到了七月十五冲出来“吃消夜”,但也有人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有的人两天都过节。
潘剑明介绍,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南宋之前,本来都是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到南宋时元兵攻宋,“人们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已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摆地官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是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中元节的习俗篇15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许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南*、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习俗。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魂用,以保地方**。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银纸,以祭祀野鬼。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
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中元节的习俗 16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按风俗习惯都要上坟、焚香、烧纸钱来祭祀故去的先人;因为这天佛教也要举行“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所以也称“盂兰盆节”或“盂兰节”。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一般认为中元节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
也有人认为,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别是额头与两肩,这三把火不要遮了,在七月半期间,火焰低的人夜里会梦见自己已故的亲人托梦,这是很正常的,大家也不用害怕,一般亲人实在梦中向你诉苦,或者问好,你只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好。比如他们说没有钱花,就多少点纸钱,没有衣服穿就多少点衣服,没房子住就烧一栋房子等等。
而七月半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火焰低的人这段时间少出去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归,而女人在经期或者产后、术后更加不要在夜间出门。在七月半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事,或者许什么愿,就连开玩笑也不要,上下班的回家也应速速归家,碰到别人家里烧包千万不要靠近,如果实在要从那过,过的时候说上有怪莫怪,百无禁忌之类的话。
所以,中元节这天最好少出门为好,特别是以不走夜路为好,如果非要走夜路的话,建议多几个人一起走为好。特别是八字比较轻的人要注意,要人多一起出去为好。如果外出的,请记得千万不可去河边、水边这类的地方。
中元节的禁忌
1、避免戴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睁开眼睛。
2、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切记不可以说莫明奇妙的话,否则不利。
3、路边的钱不要乱捡,民间传说中这类钱是千万不可拿的,否则会受到惩罚的。
4、最好不要熬夜,因为那时人的元气会比较弱的,不利之象,最好早点休息为好。
5、在外站立时,请不要靠着墙壁而站为好,因为容易感受到负面能量。
6、不要随意拍人家肩膀,也不要让别人随便拍自己肩膀,民间习俗,人的肩膀上是有两把火的。
7、吃饭时也不可以把筷子竖插在饭中间,也不要在榕树或槐树下乘凉。
中元节被民间称为鬼节,一般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其实,这些禁忌都是迷信传说,当然没有科学依据。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中元节的七大习俗(扩展4)
——中元节的饮食习俗
中元节的饮食习俗
在中元节也有属于它这个节日的美食,那么这个节要吃什么呢?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元节要吃什么食物,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要吃什么食物
东莞中元节要吃濑粉
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常*,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江西中元节要吃包子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因此莲藕煲鸭作为中元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莲藕煲鸭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 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 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河北中元节要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中元节要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浙江中元节要吃饺饼
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山东中元节要吃粗茶淡饭
山东省: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中元节要吃扁食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习俗怎么过
中元节习俗之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中元节习俗之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中元节习俗之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食俗之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中元节习俗之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习俗之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习俗之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中元节习俗之抢孤:**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中元节习俗之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中元节习俗之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中元节上坟祭祖程序
1、先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后在坟堆前上三柱香。
2、给看坟的土地神摆好供品后,再烧一份黄纸,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坟神”。用以感谢他一年四季守护坟地,保护列祖列宗**无事。
3、香烧至半柱时,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烧掉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和衣物。并留少许钱物,分别在其他坟堆上烧掉,唯恐别的鬼魂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坟堆上抢钱和衣物。
4、三柱香烧尽时,撤掉供品,并将供品向坟地四周抛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给那些人去上坟的远亲近邻抛撒吃的,不让他们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抢吃的。
中元节的七大习俗(扩展5)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在中元节这天很多地方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过节,那么在福建这天有哪些习俗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福建的中元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佛教传说,目连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嘱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祭其母,因此又称“盂兰盆会”。中元节的民间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称“鬼节”。
福建旧俗十分重视中元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开狱门”(闽南称“开巷口”),地官赦罪死者归家,一时阴界各种冤死鬼纷纷到阳间讨吃,一直到三十日“关狱门”(闽南称“关巷口”)为止。在漳州、泉州一带,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一盏长明灯,并以菜饭祀鬼。据光绪版《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七月半作孟兰盆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卷20)也载:“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到十五日这天,还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请僧众礼忏。法事完毕之后,满台的鱼肉、饭菜、馒头、果等供品,任人抢走,称为“抢孤”。三十日“关巷口”,又得设祭。旧时漳州“关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馒头山、菜山、饭山,竖起两根高大的灯炬,入夜满街通明。这天,还延请高僧超度水陆孤魂,信男**都前来香祈福。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许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南*、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习俗。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魂用,以保地方**。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银纸,以祭祀野鬼。
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边设祭,祀死于水中者,称祭“流水孤”。在龙岩、诏安、同安、南安、漳*等地,夜里还放水灯。**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夜放水灯,灯以五色纸制,粘于木片上,中燃小烛一。初更时,由东兴桥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盏。放若干灯,溪底即映若干灯,五光十色,水面通红,为一时胜观。”诏安县中元节搞得很盛,祭祀“品物丰洁,倍于他邑”,“夜则放灯水中,千百荧烂。群观塞途,箫鼓阗喧,不减上元佳景。”(**《诏安县志》卷1《岁时》)
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福州地区称“做半段”,闽南一带称“普渡”,而且时间长达一个月。这些纯为陋习,正如晋江旧志所说:“此皆好事者造端。”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闽南的“普渡”历时更长,糜费更甚。
中元节祭祖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全省各地甚为普遍。闽南流行“月半不回无祖”的说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论远近,在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过各地过鬼节的日期稍有区别。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说。祭祖有家祭与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厅堂上摆设祭品,焚烧冥钱,祭拜祖先灵位神牌。福州地区,中元祭祖都在中午进行。祭祀时,在祖先灵前焚纸衣与冥钱。纸衣为刻印有各种古代服装图式的小方白纸,或是把其他花纹的白色纸印成黑色。把不同图形的10张纸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红**案的黄纸包好,称“一袱”。黄纸正中写一“念”字,两旁写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孙”。传说纸衣是供祖先在阴间裁制穿用。在厦门,则有七月十五日给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说法。在泰宁,有的还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厅堂享祀。在连城,祭祖之后,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给祖先,同时要摆放碗、筷、汤匙等餐具,表示与先人一道过中元节。漳*民间传说,中元节祖先回家来看子孙,因此要把米缸装满,摆设的供品要十分丰盛,好让先人们感到放心与满意。
龙岩地区的上杭、长汀、连城等地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即以金银色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上写明祖先名讳,再焚化,最后把这些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据传这样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间使用。
中元节族祭的规模一般较大,特别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开支多是公共族产的收入。各家轮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备好丰富的祭品,而且还要准备参加族祭者的午餐。
过去,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中元节的种种迷信活动与陋习,古时已有人下令废止。据明代弘治年间编纂的《兴化府志》(卷15)载,“太守王公弼,以其无益,尝出条约禁之”。1949年之后,中元节的各种陋习曾一度被废除。现在,城乡的大多数人家已经不再把中元视为节日。但是,**来有些陋习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复之势。
中元节的节日由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之门,也是**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习俗活动有哪些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烧袱纸
------------------
推荐阅读: